和平行腳

百八觀音怎麼來

觀音菩薩來到加德滿都的因緣

在佛教的諸大菩薩中,觀音菩薩可說最深入人心的一位,祂是「大慈大悲」的化身;遠從兩千年以前,在佛教傳布的地區,觀音菩薩就受到人們的崇敬和信仰,尤其在亞洲,有「半個亞洲的信仰」之稱。而在釋迦牟尼佛的出生地、佛教最早流傳的地區之一—現今尼泊爾境內,有觀音菩薩的信仰自是不足為奇。在尼泊爾的首都加德滿都有一座全世界獨有的「百八觀音」寺, 有觀世音菩薩的108種化現。那麼,觀音菩薩是怎麼來到加德滿都的呢?

尼泊爾前國家考古局副局長Sukra Sagar Shrestha在靈鷲山電視台製作團隊赴尼泊爾拍攝時的訪談中是這樣說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這裡曾經長達12年沒有下雨,地都乾裂了,也長不出作物,百姓非常痛苦,就在那時,觀音菩薩從祂原來居住的地方ga-ma-lu-ga-ma-je 來到加德滿都解救蒼生。」

而在Min Bahadur Shakya教授所著的《Iconography of 108 Lokesvaras》一書中記載,在印度史詩《瓦揚布那》(Swayambhu Purana)描述了這麼一個傳說:久遠以前,加德滿都原本是一座長寬約14公里的一座大湖,湖中央有一千瓣蓮花,自生佛陀聖尊——斯瓦揚布(Svayambu)化生火焰中,文殊菩薩化現為曼殊德瓦阿闍黎(Manjudeva Acarya)來此,想將湖水抽乾,讓這裡成為可供人居住的福田寶地,但此舉卻激怒了湖中的谷厲卡龍王(Kulika Nagaraja),故意使湖水大漲、造成氾濫,使百姓深受水災之苦。百姓們在痛苦中唯有至誠皈依三寶,一心祈求觀音菩薩護佑;於是觀音菩薩囑咐普賢菩薩前往加德滿都降伏龍王、救度眾生脫離苦難,普賢菩薩調伏谷厲卡龍王後,百姓苦難解除,龍王也皈依了佛法。

觀音系列節目:

108觀音第1集-序曲-緣來百八

108觀音第2集-遺落人間的佛陀法教

108觀音第3集-尼泊爾佛教溯源

108觀音第4集-百八觀音怎麼來

108觀音第5集-重現‧傳承與復興

108觀音預告-渴仰為法來~ 百八觀音 本來

白觀音寺的歷史

位於加德滿都的百八觀音寺,也就是「白麥群卓拿神廟」(Seto Machhendranath Temple,又稱Jana Bahal),是加德滿都最重要、也最華麗的寺廟之一,這座隱藏在小巷中的寺廟香火鼎盛,位於Durbar Square(杜兒巴廣場/舊皇宮廣場)和因陀羅廣場(Indra Chowk)附近,入口寫着「歡迎任何宗教信仰者前來參觀」,主殿內供奉的白觀音主尊,印度教認為祂是濕婆神的降雨化身,因此來朝拜的除了佛教徒,還有很多印度教徒。

白觀音寺歷史悠久,也有許多傳說故事;傳說很久很久以前,那時還沒有加德滿都,當時這裡有一個名叫Jambur的小國家,國王名叫Yakthamalla,是這位國王最早修建了白觀音寺;當時寺廟位於河邊,也就是現在因陀羅廣場(Indra chow)的位置,尼瓦爾語稱為Woga,為什麼在這裡建寺呢?當年那是兩河——巴格馬蒂河和嘉格馬蒂河——的交匯處,當時這裡有一處名叫Kalmochan的聖地,意思是「解脫死亡」,相傳釋迦牟尼佛曾說︰在此沐浴後去寺廟朝拜觀音菩薩,可去除病苦、延年益壽。

白觀音寺始建於何時?目前並無確切記載,可確定的是十七世紀時人們重修了這座廟;尼泊爾前國家考古局副局長——Sukra Sagar Shrestha教授表示,以前它叫Kanakchaitya maha Vihar,在尼泊爾曆256年(西元200年)時,李查維王朝(西元一~八世紀)尼泊爾國王納蘭多德夫(Narendradeva)時期已有記載這座寺廟的相關歷史︰當時,距目前寺址不遠處的一座寺廟(現已不存,僅存遺址)因故要搬遷一些佛像,有一部分就搬遷到了現在的白觀音寺這裡,之後逐漸形成寺廟;而在李查維王朝之前,據傳位於加德滿都Kledol的這座白觀音寺,和釋迦牟尼佛姓Koliya (拘利族)的舅舅的家族有關,據說在很久以前,Koliya與釋迦族遷移到加德滿都,Koliya家族建立了這座寺廟,因此他們住的這一帶地名為Kledol。十九世紀時有一對擅長畫唐卡的父子來到這裡,他們在白觀音寺畫了百八觀音像,大約二十多年前又有人做了百八觀音的銅雕像。

108尊觀音是怎麼來的呢?Sukra Sagar Shrestha教授認為,並不是在一個短短時間裡突然有了108尊觀音,而是由於觀音菩薩慈悲無盡,所以有無量無邊的化身;而人們的煩惱、痛苦也是無邊無盡,人們在困苦時向觀音菩薩祈求,應現的是各各不同的觀音形像、名號,久而久之就匯聚成了108尊觀音。

而1970年代曾赴加德滿都百八觀音寺研究的高岡秀暢法師則認為,大乘《大藏經》裡也出現108觀音之名,百八觀音不是在加德滿都盆地所形成的信仰,應該是加德滿都盆地接受了這個信仰、保存了下來,進而形成當地獨特的信仰。百八觀音的名號也許源於印度,也許是從漢譯、藏譯等各種組合而成,但可以確定的是,108幅觀音像是完成於加德滿都。

紅觀音寺的歷史

除了「白觀音寺」,在加德滿都的古城帕坦(Patan)還有一座「紅觀音寺」(紅麥群卓拿神廟,Rato Machhendranath Temple),這座神廟始建於1673年,供奉的主神是紅觀音(印度教則認為祂也是濕婆神的化身之一)。

2015年4月的尼泊爾大地震,使尼泊爾的許多古蹟、寺廟遭到毀壞,紅觀音寺也倒塌了;靈鷲山電視台製作團隊前往尼泊爾記錄下了倒塌的紅觀音寺,Sukra Sagar Shrestha教授說,許多國家包括聯合國都很關心世界文化遺產的重建,資源不成問題,在克服了政治、法律等相關因素後,預計五至七年之內紅觀音寺就能重現於世人眼前。

紅觀音寺是怎麼來的呢?這有許多傳說和故事,身為尼泊爾文史學者,也從醫業的塔姆醫師(Sarbottam Shrestha)說,一個比較流行(但不一定是歷史事實)的說法是這樣的︰很久以前,有一位印度的瑜伽師來到了加德滿都,但是當地人都不認識這位修行者,也不尊敬他,瑜伽師不高興了,他顯示神通,把加德滿都的九條龍抓起來變成自己的龍座;九條龍被抓住之後,天就不再下雨,於是造成加德滿都長達12年的乾旱。

眼見大地乾裂、百姓疾苦,著急的國王請教密師,怎麼辦呢?要讓那位瑜伽師把龍放了,只有請他的師父來。瑜伽師的師父是誰呢?就是觀音菩薩。當時尼泊爾人相信,觀音菩薩誕生在印度的阿薩姆(Assam)、化身為一位太子,所以國王和金剛師前往阿薩姆,迎請觀音菩薩到加德滿都。當國王等人將要把紅觀音近請進加德滿都時,途中經過南邊山谷的第一站——邦格馬蒂,紅觀音決定要長駐在那裡,不進城。

觀音菩薩來了之後,祂的弟子瑜伽師就從龍座上起來去拜見師父,觀音菩薩說︰「你不應該這樣,弄得這裡12年不下雨,讓百姓受苦。」瑜伽師就把龍放了,九條龍重獲自由,也解除了加德滿都的乾旱。由於這個傳說典故,在尼泊爾,紅觀音是保佑農民豐收、使農作物有好收成的大菩薩。

考古學者Sukra Sagar Shrestha教授說,觀音菩薩還沒來到這裡(紅觀音寺)之前,這裡就有一座大寺院了,經考古學家研究發現,這座寺院可溯及至13世紀;而大約200多年前寺院修建時,建築風格就變成了尖尖的印度風格,而屋頂又是尼泊爾尼瓦爾族(Newars)的風格。

 

紅白觀音寺的節慶文化

紅觀音來到加德滿都之後,乾旱解除了,國王和百姓們都很高興,但紅觀音不進城,國王不免傷心,他向紅觀音請求︰「您要長駐在這裡也可以,但城裡的老百姓很想見您、親近您,請您定期到城裡來巡視、讓百姓來拜見您,好嗎?」

紅觀音同意了,後來就變成了祂半年在邦格馬蒂、半年在帕坦。當紅觀音要從帕坦回邦格馬蒂時,就是著名的「紅麥群卓那節」——每年4、5月左右,三層樓高、需上百人才能緩緩拉動的大型木製神車,載著紅觀音神像巡遊街區,紅觀音也從帕坦移居到南方的邦格馬蒂半年,半年後再回到帕坦的紅觀音寺。

從帕坦到邦格馬蒂距離約八公里,動員人數多、行進速度慢,紅觀音巡遊約七、八天,而整個節慶歷時長約一個月。迎請紅觀音的前後都會舉行莊嚴的儀式,木車的製作也相當講究,包括木材是採自哪座森林、藤又是產自何處,木車的高度、寛度,誰來製作……等,都有規定。在「節日之邦」、一年有三百多個節日的尼泊爾,「紅麥群卓那節」是非常重要的慶典,甚至許多帕坦人認為這才是真正的新年儀式,而這個慶典也超越了種姓、宗教——它不只是佛教徒的節日,而是全民的節日。

白觀音寺每年也有「白麥群卓那節」——每年3、4月左右,人們會將白觀音神像請出來,放置在一輛高大的古老木戰車上,接著四個晚上,戰車緩慢地從一處古蹟駛向另一處古蹟,最後抵達加德滿都老城區南部的Lagan,然後,人們會從戰車上取下神像,用轎子將祂抬回百八觀音寺,然後將戰車拆解、收好,以備明年再用。

紅、白麥群卓那節有什麼不同呢?除了紅觀音巡遊的路線比較長、動員人數比較多之外,塔姆醫師(Sarbottam Shrratha)說︰「白麥群卓那節主要是拉車載白觀音神像巡遊,紅麥群卓那節除了紅觀音神像巡遊,帕坦人還要請客、大吃大喝,節慶的氣氛更濃,規模也更為盛大,歷時也更長。」

尼泊爾的四大觀音寺

在尼泊爾,雖然印度教極為興盛,但長久以來,加德滿都山谷裡的尼瓦爾族人是將印度教和佛教融為一體,並沒有明確的區分;在漢傳佛教中,「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的觀音菩薩深入人心、家喻戶曉,尼泊爾的佛教也有觀世音菩薩,但作為「佛陀的出生地」,許多外國訪客並不知道這裡也有觀音菩薩的信仰。

加德滿都盆地有四大觀音寺,兩尊紅、兩尊白,其中最著名的堪稱位於加德滿都老街的Jana Bahal——白觀音寺(百八觀音寺),人們稱寺中的主尊白觀音為Karunamaya,意思是「充滿慈悲的心」,尼泊爾語則稱為Seto Machindranath(白麥群卓那神) ,被尼瓦爾族視為加德滿都的保護神,祂面向東方,右手持與願印,掌心向前,左手握有蓮花,眼睛細長,低眉下望,頭頂阿彌陀佛,左右有一綠一紅兩尊神像,一尊是Aryatara,另一尊是Padmatara——祂們是觀音菩薩在看到眾生遭受苦難、心中不捨而流落的兩滴眼淚所化成的。

相對重要的則是位於帕坦(Patan)與Bungamati的紅觀音寺(紅麥群卓那神廟,Rato Machhendranath),香火也相當鼎盛,紅、白觀音寺每年一度的「紅/白麥群卓拿節」,是地方上盛大的節慶慶典。

另兩大觀音寺是位於加德滿都郊外的Chobara Machhendranath(紅觀音)和Nala Machhendranath(白觀音)。

位於加德滿都老街(過去的加德滿都王城附近)的Jana Bahal是瞻令嘎波白觀音,位於Patan(過去的帕坦王城附近)的Rato Machhendranath 是布烏剛紅觀音,位於加德滿都郊外(覺巴山靠近帕平處)的Chobara Machhendranath是格隆瑪巴嫫紅觀音(註︰格隆瑪是「比丘尼」之意),同樣位於加德滿都郊外(過去的巴達布王城附近)的Nala Machhendranath是嘎那麥白觀音,這四大觀音分別在護生、財富、去病與求子方面給予人們庇佑,多年以來當地人們相信︰當你覺得生命有危險時,應當去禮敬瞻令嘎波白觀音,祂主要在這方面能為人帶來強大利益;希望得到財富的人應當去禮敬布烏剛紅觀音,祂是施予財富的觀音;為疾病所苦,希望去除病苦、恢復健康的人要去禮敬格隆瑪巴嫫紅觀音;而為子嗣所苦、希望能生孩子的人則要去禮敬嘎那麥白觀音。

被印度化的觀世音菩薩 信仰名號 尼泊爾的觀音修行

兩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降生在今尼泊爾境內的藍毗尼(Lumbini),佛陀一生的行跡主要在今北印度和尼泊爾境內,雖然和印度一樣,在尼泊爾,印度教是主要宗教,但許多學者相信,尼泊爾保存著許多源自佛陀時代的原始佛教內容。歷經兩千多年,印度教、佛教在尼泊爾(和印度)不斷互動、交融,形成宗教、文化的「混血」情形,「百八觀音寺」(Seto Machhendranath Temple,又稱Jana Bahal)也被視為印度教和佛教相互融合後的典型代表。

“Machhendranath"在印度教中是濕婆神(Śiva)的降雨化身,是加德滿都谷地的守護神,而祂同時也被視為觀音菩薩(Avalokiteshvara)的一個化身。

據尼泊爾前國家考古局副局長Sukra Sagar Shrestha講述,百八觀音寺為何會從“Lokiteśvara"(觀自在/觀世音菩薩)變成“Machhendranath"(濕婆的降雨化身)呢?「過去尼泊爾馬拉王朝時期的一位國王信奉印度教,他想把印度教變成國教,於是把所有佛教的菩薩都轉化成印度教裡的神祗;最早是帕坦那裡把Lokiteśvara轉成Machhendra,之後其他地方也慢慢改成如此。」

尼泊爾人們如何修行觀音法門呢?除了每天清晨許多婦女會來到寺廟前虔誠誦經之外,Sukra Sagar Shrestha教授說︰「其他還有許多方式。像有人是持誦觀音菩薩的名號,有人繞行聖像,也有人過午不食。不論用哪種方式,清淨虔誠的心是必須的。」拜觀音做大法門時,「有人就住在百八觀音寺這裡,禁食一個月,只喝甘露水,一個月後雖然體力不濟,但精神非常好。還是就是拜觀音時所用的物品都要是白色的,白色代表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