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行腳

禪文化巡禮

日本

 

禪宗從西天到中土,一花開五葉,從印度到中國到日本,最終留下來的是甚麼?藉由日本三大禪宗派別~臨濟、曹洞與黃檗宗代表寺院之禪堂參學,認識禪宗在日本的流傳的情形。從保存完整的日本禪堂空間、規制到禪法弘傳出發,取經或師法,在台灣以禪為宗的靈鷲山,將最原汁原味的禪宗文化帶回台灣,無論是藉由復興禪堂的具體行動、影音文字的紀錄與內容產出,希望靈鷲山佛教教團能為復興禪宗,弘揚禪法盡一份心力。

說起日本禪宗,最早是以佛教僧侶的明庵榮西於12世紀在中國所學為基礎,在日本建起了第一座禪寺。禪宗吸引了武士階層,成為武士們簡樸的象徵,並且迅速滲入到日本生活中。它引發了茶道,對簡樸的審美,強調極強的自制力--可以説,禪已經成為日本的靈魂。現今日本流傳的「禪」,隨著歲月的積累可追溯許多的變遷,但其基本理念則是取自當時並無改變。日本禪宗主要分為三個宗派,各自擁有各自的背景與特色。

臨濟宗

作為「武士的宗教」的日本禪宗,在當時主要以兩大派別出現,即臨濟宗和曹洞宗。這兩派又都在幕府武士中形成了自己的陣營,即臨濟宗主要和幕府上層武士關係密切,而曹洞宗則注重在地方上的發展,得到各地領主地頭等中下武士的支持。當時流行的「臨濟將軍,曹洞土民」是很能概括這一特徵的。

臨濟宗藉由闡述融合禪與密宗的教法,用參公案或話頭的法門,單刀直入,禪風比較剛勁,機鋒峻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剿絕思惟,使入無分別的境地。這是臨濟宗的特色,深受日本武士階層支持。

在本系列專題中,我們將帶領各位前往日本重要臨濟宗寺院參訪巡禮,其中包括:多治見永保寺、鎌倉壽福寺、鎌倉建長寺、鎌倉圓覺寺、京都建仁寺京都大德寺以及京都妙心寺。

曹洞宗

曹洞宗作為日本禪宗的另一大派別,也與幕府武士有着密切關係,但因宗風不同,所以主要在武士的中下層傳佈,將禪普及於廣大民眾,從而得到地方各地領主地頭等中下武士的支持。因此有「曹洞士民」的說法。所以,到室町幕府時代,曹洞宗在全日本廣泛流傳。曹洞宗主張摒除所有思緒,只管打坐,如今,曹洞宗已經成為日本禪宗的主要流派。我們帶大家去看看橫濱總持寺的發展現況。

黃檗宗

是三個宗派中最晚立宗的,因幕府政治已近尾聲,日本禪宗的發展雖已過了它的黃金時期,但黃檗宗還是得到了德川幕府的支持,以隱元為開山祖的京都宇治黃檗山萬福寺正式建成。

黃檗宗是將念佛與禪結合為一體,為日本佛教注入活力,黃檗宗風融合了華嚴宗、天台宗、淨土宗等宗派,具有明代的禪宗特色;但與唐代傳入日本的臨濟宗有所不同。時至今日黄檗宗現在仍以中文誦經為其特色,每天用黃檗唐音(明代南京官話音)唱經,直接繼承了中國明代的法式梵唄。跟著我們的巡禮腳步一起前往京都萬福寺~日本最大的中國式寺院,一窺黃檗宗禪宗文化堂奧。

虎溪山永保禪寺


永保寺位於名古屋岐阜縣多治見市虎溪山町,是日本鎌倉時代最早的禪宗園林,為臨濟宗南禪寺派。這座座落於虎溪山旁的禪寺,是由有「日本禪庭之父」、「國師」之稱的日本臨濟宗僧人夢窓疎石(1275~1351)於鎌倉時代正和二年(1313年)所創立,「虎溪」之名的由來,源於夢窓疎石到訪此地時,認為此地風景猶如中國廬山的虎溪,因而得名。

已有七百多年歷史的永保寺,寺中的「觀音堂」和 「開山堂」名列日本國寶,池泉回遊式庭園也是眾所周知的國家名勝,寺中那棵樹齡七百年、由開山和尚佛德禪師親手種植的大銀杏樹同樣令人津津樂道。走訪永保寺,優美的景致、禪意深深的庭園和原汁原味的歷史建築,在在令人印象深刻。

永保寺的禪堂(新禪堂,正門橫匾上書「獅子窟」)仍保持著源自中國的禪堂形式,也保持著臨濟宗的傳統,如︰臨濟宗的鐘板是(橫)長方形,寓意「橫遍十方」(曹洞宗的鐘板是(豎)長方形,寓義「豎窮三際」);臨濟宗的蒲團是長方形(曹洞宗的蒲團是圓形);臨濟宗打坐時臉朝外(曹洞宗打坐時臉朝牆壁);臨濟宗的修行需要向老師請益、問答(而曹洞宗是「只管打坐」)……等。

古色古香的「觀音堂」,是永保寺內的兩項國寶建築之一,融合中國與日本建築特色,數百年前的工藝美學呈現,經歷時光的打磨,揉合成綿密悠長的豐厚意韻。而同樣名列日本國家指定文化財的「開山堂」則是全然的中國風,在七百多年前的日本鐮倉時代,以瓦磚(而非日本建築傳統慣用的木板)鋪地的開山堂可以說是整個複製了中國建築風格,相當獨特;開山堂中供奉兩位祖師像,一位是永保寺創建者夢窓疎石,一位是永保寺開山祖師佛德禪師(夢窓疎石雖然設計、創立了永保寺,但由於他名聲顯赫,很快就被召請回京都,於是夢窓疎石就請師兄佛德禪師來此開山住持)。

平安聲林 - 《禪文化巡禮》線上收聽:https://tv.093.org.tw/093fainapi/shareAPI?id=88

「日本禪庭之父」︰夢窓疎石

日本臨濟宗僧人夢窓疎石(夢窗疏石)(1275~1351)不只是一位禪師,也是一位著名的建築師、空間設計大師,賦予庭園豐厚且耐人尋味的哲學意涵,在日本建築與庭園設計史上舉足輕重,日本著名的寺院如天龍寺、 西芳寺、臨川寺、惠林寺、覺林房……等都出自他的手筆,永保寺也是由他設計、建造,是其著名作品之一。

夢窓疎石是宇多天皇九世孫,九歲即拜平鹽山寺空阿為師,學習佛教內外典籍,十七歲(1292)出家,於戒壇院受戒,並四處遊學、修學顯密;後因悟得佛法並非教理教義的學習而已,於是在鎌倉諸寺院中參禪,十九歲皈依禪宗門下,並得印可;五十歲(1325年)時應後醍醐天皇召請,住持京都南禪寺、鎌倉圓覺寺,大興禪風。夢窓疎石的法系後來形成夢窓派,又稱嵯峨門派。

夢窓疎石在造園方面的天才更是突出,他所設計、建造的諸座寺院風格獨具,「嫻雅靜寂、禪風濃郁」的庭園,至今仍引起無數人的喜愛與共鳴。夢窓疎石被稱為「禪宗式庭園開拓者」、「日本禪庭之父」,並有「七朝帝師」之名。

夢窓疎石的禪風庭園影響後世甚深,研究者認為,夢窓庭園不但影響其後日本庭園的發展,也形塑了中世紀的審美意識——除了庭園建築,並廣及茶道等領域。

以「幽玄、空寂、閒寂、枯淡」聞名於世的日本庭園美學,抽象性與象徵性是其中特色,枯山水、池泉庭的組合是常見元素。有學者指出,「夢窓疎石的造園特點就是『殘山剩水』——這是中國宋代山水畫論中用的詞彙,意思是利用自然景色中的各種小景組合成為一種風景,而不是把自然景色中的大風景照搬下來」。如其代表作西芳寺,「就令人感覺深受中國宋元畫的影響,模擬中國山水畫卷,形成了寫意性很強的池園式園林」。

顯然夢窓疎石是將園林空間視為修行的一部分,他在《西芳遺训》中寫道:「山水奉行(指園林的建造、管理和運營等)是禪宗僧侶修行課之一」。 藉園林造景無聲說法,使人們在建築空間中無形感悟禪的理念與境界,夢窓疎石留予後世的,是無盡的禪意……

平安聲林 - 《禪文化巡禮》線上收聽:https://tv.093.org.tw/093fainapi/shareAPI?id=95

日本庭園建築

建築空間,是人類精神世界的外在投射,不同的文明、文化,會呈現出不同的建築風格與特色,同中有異,異中又有同,也演繹著人類文明與心靈的豐富多彩。

獨樹一幟的日本庭園建築風格,相當程度上也反映了日本這個民族的歷史與精神世界。所有宗教、哲學都必然會談到天地(自然)與人的關係,日本人的世界觀崇尚自然,強調簡樸的美感。日本美學的關鍵詞——「佗寂」,意指清貧、謙卑、靜寂(一般認為佗寂中的「寂」受禪宗影響甚深)。日本建築師黑川紀章(1934~2007)對「佗寂」的描述是「絢爛至極、歸於簡樸」,就像日本人最愛的櫻花,燦放後的枯淡,是人生絕美的意境。

一般而言,「日本庭園」是指根據日本神道教、佛教或禪宗思想中關於自然與人的哲學觀點所建造的庭園,簡約,素淨,靜謐,優美。常見的元素有︰修剪過的常綠樹,橋,岩石,青岩,有耙紋的白砂地(枯山水),石燈座……等,營造出一個適於冥想沉思的環境。

在七世紀之前,日本的建築風格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十三世紀時禪宗從中國傳入日本,不只影響日本茶道甚深,夢窓疎石的禪風園林更為其後日本庭園建築風格的形成奠定重要基石。

日本庭園一般有三種形式︰平庭、築山庭、茶庭。平庭一般是在一個平坦的園地中形塑出一個山谷或原野的風景,其中有溪流,再利用岩石、植物、石燈等元素,組成各種自然景色;築山庭則試圖表現開闊的山河風貌,所需的面積較大,常利用自然地形的起伏、特點再加以巧心設計,營造出幽深、豐富的景致;而茶庭是十五世紀茶道興起後常見的一種小庭,面積很小,也可設在築山庭和平庭之中,近似園中園的概念,四周用竹籬笆圍起,自成一格。

日本庭園建築的獨特美學與哲思境界,會讓心沉澱、安靜下來,人們隨著身體走動對空間的探索,一步步映照自心。由外在環境的世界,進入精神世界的感悟、共鳴——或許,這正是日本庭園建築最大的特色。

平安聲林 - 《禪文化巡禮》線上收聽:​https://tv.093.org.tw/093fainapi/shareAPI?id=90

日本特有的宗教觀

在虎溪山永保禪寺看到許多相當珍貴的粗大檜木柱,以及美麗的檜木皮屋頂。要將檜木運用在建築上,需要專業的技術和細密的工序,而檜木的長成也是有限量的,必須事先向政府申請,因此檜木建築愈來愈少見,也愈顯難得;而以天然材質、傳統工序、細細密密一層一層堆疊而成的檜木皮屋頂,不僅冬暖夏涼、防雨防漏而且獨具美感,已經成為一項獨特的文化資財。

永保寺的新禪堂名為「獅子窟」,堂中供奉現在家相的文殊菩薩像。在日文裡,「獅子」是修行僧的意思;而舊禪堂正門橫匾上書「金剛窟」。獅子勇猛,金剛無堅不摧,都表示禪門中修行人刻苦精進的大無畏精神。出家前原本是建築師、已六十多歲的土屋法師回憶二十多年前艱苦的修行生活時說︰「當時苦得流眼淚……」隨著時代變遷,七十多年前永保寺有一百多位僧人,如今只有兩、三位;出家僧人數的凋零,是日本所有寺廟所共同面對的現況。

在日本,宗教文化與生活的融合和台灣(或其他國家)是不太一樣的。日本有自己獨特的一種宗教觀念。日本人很少只信奉、虔信某一種宗教,大多數日本人對所有宗教都不排斥,每一個人一生中都有很多與宗教接觸的機會,這當中沒有忠誠度或排他性的問題,不同宗教可以自由切換。比如說日本全民都過聖誕節(雖然很多人可能並不自認為是基督徒),過幾天元旦又去廟裡祈禱、撞鐘,也可能又去教堂懺悔,再去神社迎接新年;結婚的時候日本人會到教堂舉辦婚禮,甚至在佛寺中租借一個場地舉辦西式婚禮;蒐集、累積寺廟或神社手帳「御朱印」是全民運動,和宗教信仰的關係不是那麼濃;孩子出生時會到神社去拜神,家中有人去世時會到寺院去辦喪事……也可以說,在日本,各種宗教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劑,使生活與生命更豐富——這是日本特有的宗教觀念與現象。

平安聲林 - 《禪文化巡禮》線上收聽:https://tv.093.org.tw/093fainapi/shareAPI?id=93

日本最古老的禪寺建仁寺

 

京都,日本著名的古城,自從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794年)到明治天皇奠都東京(1868年)的一千多年來,京都一直是首都,在日本歷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至今保留著豐富、珍貴的歷史遺跡與傳統文化;京都有上千座寺廟,其中歷史最悠久的是建仁寺。

建仁寺位於京都鴨川東畔、著名的花見小路底端,是臨濟宗建仁寺派大本山,由源賴家開基,創立於建仁二年(1202年),開山住持是有「日本禪宗之祖」之譽、日本臨濟宗創始人榮西禪師(1141~1215),至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堪稱日本禪寺的開山鼻祖。寺內殿堂模仿中國的百丈山修建。室町時代(1336~1573)名列「京都五山」(註)第三位。之後在戰亂中一度荒廢,天正年間(1573~1592)由安國寺惠瓊重建,重要文化財的方丈也從廣島縣的安國寺拆遷到這裡。

有「日本最古老的禪寺」、「彷彿美術館般的京都最古老的禪寺」之譽的建仁寺,寺中有著名的「潮音庭」、「○△□乃庭」、「大雄苑」等庭院,呈現禪宗思想與絕美的枯山水造景。

有五柱石頭的潮音庭,初夏時是一片新綠,秋天是紅葉,冬天則呈現雪景……不同季節有不同的樣貌;○△□乃庭也就是「圓三角四方之庭」,只見圓圓的枯山水庭院中間有一棵樹,據說在禪宗思想中,所有事物都能用○△□來表達,其中禪意,只可意會;大雄苑(此名應是沿襲自中國百丈山的別稱「大雄山」)位於方丈前庭,借景後方法堂,一片開闊的枯山水景致,令人不由駐足靜坐片刻,體會那無可言說的意境。

當年榮西禪師自中國宋代接觸、學習到茶,將茶文化帶回日本,深深影響日本茶道;榮西禪師是建仁寺的開山住持,「茶」對於建仁寺也是一個重要元素,寺內除了有茶室「東陽坊」,每年在榮西禪師生日(4月20日)舉辦的「開山降誕會」(四頭茶會),因其規模最大、最完整,在日本茶道中享有盛譽,也是建仁寺年度盛事。

建仁寺的獨特之處,不只是歷史最悠久,在規矩森嚴的京都,幾乎所有寺廟都不允許拍照攝影,最古老的建仁寺在這方面卻意外地親和之至——完全允許拍照攝影。

*註︰
日本臨濟宗「京都五山」—— 第一位—天龍寺、第二位—相國寺、第三位—建仁寺、第四位—東福寺、第五位—萬壽寺

南禪寺—別格—天皇所建

▶平安聲林 - 《禪文化巡禮》線上收聽:https://tv.093.org.tw/093fainapi/shareAPI?id=96

  
 

日本禪宗之祖——榮西禪師

建仁寺開山住持,也是日本臨濟宗創始人、「日本禪宗之祖」榮西禪師(1141~1215),自幼天資聰穎,8歲就隨父親讀《俱舍》、《婆沙》等深奧的佛教經論,11歲師事吉備郡安養寺靜心上人, 14歳登比叡山出家、受具足戒,修學顯密二教,21歲離山。

榮西身處的是密教盛行的日本平安末期,當時密教有兩大系統,一是以京都東寺為中心的真言密教(東密),一是以比叡山延曆寺為中心的天台密教(台密)。天台宗本以廣博見稱,教、密、禪、戒四學世代相承,密學是其中之一,而受時代風氣影響,當時日本天台宗也唯密教是趨;密教重祈福法會,早先奈良時代的法會還有為民眾祈福之意,到了平安末期,佛教愈發成為權貴家族的專利,法會目的也愈來愈小眾化、私人化。對於離開比叡山的原因,榮西曾在《入唐緣起》一書中寫道︰「予見世上幻法,厭心日增,即廿一離山,志在於渡航」。也有另一種說法(虎關師煉《元亨釋書》卷二)是︰當時瘟疫流行,榮西因憂心父母安危,因此返回故鄉。

為更進一步學習禪法,榮西禪師兩度渡海到中國,第一次是1168年四月(中國為南宋朝代),他到浙江天台山學習,同年九月將天台經卷六十卷帶回日本;1187年他第二次來到中國,這次他是想取道中國到印度去學習,但因「關塞不通」,無法取得從中國前往印度的文書,於是他又去了天台山,拜在虛庵禪師門下學習。參究數年後,得虛庵禪師印可,承繼臨濟法脈。

1190年,他在天台山折了一枝菩提樹枝、托日本商船帶回日本,說︰「日本沒有菩提樹,先移植一株過去,看能否生長。如果長成,表示將來我學習的禪法能夠在日本弘傳;如果長不成,就表示不行。」後來這枝菩提樹在日本移植成功,順利成長、枝繁葉茂,如今在建仁寺、東大寺都有分枝。

次年榮西禪師返回日本,創立「葉上派」,大力弘傳禪法,他的代表作《興禪護國論》與《喫茶養生記》在日本影響甚大。禪宗雖早在奈良時代就在日本流傳,但並不興盛,直至榮西禪師真正獨立成宗,因此人們稱他為「日本禪宗之祖」;他並將宋朝禪院中「茶禪一味」的修行之風帶回日本,把中國的茶種帶回日本栽植,在京都建仁寺、鎌倉壽福寺、博多聖福寺等寺院設立每日喫茶的風習,對之後日本茶道的發展影響甚深,因此也被稱為「茶祖」。


 

建仁寺國寶

京都最古老的寺廟——建仁寺,又被譽為「彷彿美術館般的古老禪寺」,寺內藏有許多難得一見的藝術珍品,其中,大書院裡的「風神雷神圖」屏風,和法堂天井上的「雙龍圖」,是造訪建仁寺必賞的兩幅畫作。

「風神雷神圖」是日本國寶之一,雖然畫作上沒有落款,但識者都認為必出自俵屋宗達(1570~1643)之手。俵屋宗達是日本美術史上宗達光琳派(「琳派」)的創始者,他和他弟子的作品都已列為日本重要文化財。

「風神雷神圖」屏風是俵屋宗達的代表作︰左側手持太鼓棒的是製造雷鳴的白色「雷神」,右側是手拿白色袋子藉以起風、奔馳於空中的綠色「風神」。兩尊代言大自然現象的神祇彼此相對,整幅畫作充滿了躍動感與張力,是後世許多藝術家臨摹的傑作。

在日本的文化信仰中,自然界的一切現象都有神靈的存在,如山林、河川、石頭和風雨雷電等。在《風神雷神圖》中,俵屋宗達以金箔為背景,將風神與雷神在兩面屏風上以人物的形象呈現, 並巧妙地在中央留下空白;而奔馳中的風神和抬起臂膀作勢的雷神,令人鮮活地感受到︰馬上強風、閃電就要來了……大自然的力量令人敬畏,而這幅作品也可以說從此定形了日本文化中風神與雷神的形像。

「雙龍圖」則是2002年為紀念建仁寺800周年、由日本畫家小泉淳耗時兩年所繪作的巨幅水墨畫,長11.4公尺,橫15.7公尺,約108張榻榻米大小。這幅巨作呈現於整面天井上,圖中兩頭巨龍迎面相對,威風凜凜,氣勢磅礡。

除了雙龍圖,建仁寺中還有一幅著名的龍畫——雲龍圖。屏風上巨大的龍頭、炯炯有神的一雙眼、出神入化的水墨漸層表現……令人歎為觀止。此外如重要文化財勅使門、方丈等,也都是建仁寺珍貴的文化藝術藏品。

 

日本禪寺系列~妙心寺


妙心寺是日本臨濟宗妙心寺派大本山,寺名源自禪宗「拈花微笑」 典故︰佛陀時代,某日靈山會上,佛陀拈花、迦葉微笑,佛陀傳法︰「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這是禪宗的由來,大迦葉尊者也就是禪宗初祖。「涅槃妙心」是禪宗的關鍵字,取名「妙心寺」,不言而喻闡明了禪宗傳承。
妙心寺座落於京都市右京區花園,始建於1337年,距今已有近七百年歷史;寺中佛殿正中央的須彌壇上供奉著一尊高84公分的釋迦如來坐像,呈現的正是「拈花微笑」 典故中佛陀右手拈花的姿態。

妙心寺有完整的「七堂伽藍」(註1)。從平常最多人進出的東側總門進入後,一片翠綠迎面而來;西側與總門並列的是經常關閉的敕使門;穿過敕使門、經過放生池石橋向北行,依次是山門、佛殿、法堂、寢室;稍偏東是大方丈、小方丈;方丈室的西北邊是庫里(齋堂);山門、佛殿的東側是浴室、鐘樓和藏經閣。

妙心寺原本是花園天皇的離宮萩原殿,後改建為禪寺,以伽藍為中心,周圍建立了許多「塔頭」(子院),形成一片寺院群,占地約43公頃,是京都面積最大的禪寺。

妙心寺雖然是一片寺院群,但常年開放可參觀的只有四間寺院,其中退蔵院最知名,院中的花園池塘被認為是昭和時代(1926~1989)最佳園林之一;院中的石山花園是15世紀時由著名畫家狩野元信設計。桂春院、春光院也向公眾開放,有花園、庭園、枯山水、茶室等。

註1︰七堂伽藍,又名伽藍七堂,是中國唐、宋時佛教寺院的標準建築形制,延續至明、清。七堂伽藍是山門、佛殿、法堂、方丈、齋堂、浴室與東司(廁所)。   
 

無相大師——関山慧玄

被尊為妙心寺開山師祖的関山慧玄(1277~1360),是日本臨濟宗僧侶,敕諡無相大師、大應國師、光德勝妙國師、自性天真國師等。信濃(長野縣)人,早年在鐮倉的建長寺參禪三十多年,後來拜京都大德寺宗峰妙超為師,並承接其法嗣。

関山慧玄的師父宗峰妙超為花園上皇及後醍醐天皇所尊崇,曾先後受封國師,是大德寺的開山祖師。

從鎌倉幕府滅亡(1192~1334年)到室町幕府崛起(1334年~1573年)的這段時期,史稱日本南北朝時期,其時社會動蕩、人心惶惶;日本第95代天皇、22歲成為太上皇的花園法皇(1297~1348)為求國泰民安而學習佛法,拜宗峰妙超(大燈國師)為師,於1337年將花園離宮改為禪寺,取名為「正法山妙心寺」——也就是今日的妙心寺。

1337年,宗峰妙超圓寂,花園法皇又跟隨関山慧玄在妙心寺參禪十餘年,並迎請関山慧玄為妙心寺開山,當時吸引無數僧眾前來學習、求法,妙心寺派也日益繁榮壯大。自十七世紀以後,妙心寺派成為日本臨濟宗的主流、也是最大的宗派,影響力延續至今,因此有一說是︰関山慧玄也是日本現存所有現代臨濟宗禪宗的源頭。

雖然妙心寺派是日本臨濟宗中最大的宗派,但其開山祖師関山慧玄在歷史上或社會上卻並沒有很高的知名度,有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関山慧玄禪師與其弟子們全心致力於禪的修悟,對社會、經濟、文化等外在事務接觸甚少之故。関山慧玄與其他宗派開山祖師相當不同,幾乎沒有留下功績、傳記等相關紀錄,正可謂「無相」大師。

 

関山慧玄禪師公案

関山慧玄禪師開悟後,隱居在日本歧阜縣的鄉村裡,與當地農民一起勞動、生活八年,在日本禪宗史上稱為「聖體長養」,類似於中國禪宗裡說的「保忍」——源起於中國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接法後為躲避追殺、隱居於山林與獵人為伍的歲月。日本禪宗認為,這是祖師開悟後必須經過的「長養聖體」過程。

有人想拜関山慧玄禪師為師,來到他隱居的鄉下,但不知道怎麼找到他?於是想了個辦法︰這個人買了許多瓜,給每個經過的人送一個瓜,但要求「不用手來接這個瓜」。當地百姓聽了都不知怎麼接瓜?只有一個人說︰「你不用手給我瓜,我也不用手接瓜。」這個想拜師的人聽了,知道這人就是「無相大師」関山慧玄。

妙心寺第二任住持——宗弼禪師是関山慧玄禪師的嗣法弟子,三十九歲才出家修行的宗弼禪師,後來是因苦參関山慧玄禪師「本有緣成佛」公案而開悟。

有一天,宗弼禪師將自己的領悟寫成一偈:

此心一了不償失,利益人天盡未來;佛祖深恩難報謝,何居馬腹與驢胎?

関山慧玄禪師聽了,問:「請問,心在何處?」
宗弼禪師答:「充滿了虛空。」
関山慧玄禪師接著又問:「那麼,虛空在哪裡呢?」
宗弼禪師答:「虛空在當下,還不知道嗎?」
関山慧玄禪師問:「那要怎麼樣來看虛空呢?」
宗弼禪師答:「看而不看,不看而看。」
関山慧玄知道這個弟子已有所見地,於是哈哈大笑,稱讚說:「是也,是也!」

有一天,無相大師的禪房漏雨,於是叫弟子趕快拿東西來接雨水。有一個弟子隨手就拿下自己頭上的笊籬(一格一格竹編的帽子)來接雨水。以常理而言,用笊籬接雨水是徒勞,因為笊籬並不能承接雨水,但無相大師卻對這個弟子的行為大為讚賞——箇中禪意,您了悟了嗎?

妙心寺茶會體驗

自從12世紀末榮西禪師將中國宋朝禪院中「茶禪一味」的修行之風帶回日本,把中國的茶種帶回日本栽植,在多所寺院設立每日喫茶的風習以來,在日本許多禪院中都設有茶室,妙心寺也不例外,也開設有茶道體驗課程。2019年4月,我們在妙心寺體驗日本茶道。

道,就是修行。日本的茶道教育從小開始。穿著日本傳統服飾的茶道老師說,自己從幼兒園就開始學習茶道,母親也會教,「從茶道中學習如何與人接觸,怎麼表達、表現自己。」主客之間的互動,茶的滋味,茶具的質感,不同季節、天氣的韻味……日本人是「大和民族」,食物叫和食,衣服叫和服,紙叫和紙,「和諧、協調在日本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

「在京都,茶會通常是喝抹茶。」抹茶是日本的綠茶,摘取茶葉末端最軟、最嫩的部分,研磨成粉末狀,就是抹茶。

「敬、淨、靜」是茶會中重要的精神︰相互尊敬,一切外物與身心的清淨,以及寂靜。「一期一會」是一種珍惜的心︰即使以後還會在茶會上再聚,但同一個時間的茶會再也沒有第二次。

妙心寺中有一個傳統的茶室,建於170年前,屋頂很低,來客要彎腰鑽進去;由土牆砌成的斗室採光幽暗,像是修行的石窟。這樣的茶室源於16世紀時,當時日本是戰國時代,許多將軍、武士來到寺院也常常帶著戰刀,如果要進茶室,就必須把戰刀卸下、彎腰進去——不管外面如何戰亂,茶室裡是和平的、平等的。

雖然傳統茶室的布局不同於現代風格,但許多人特別喜歡傳統茶室,茶道老師也說︰「進到這裡,就覺得內心很沉穩、寧靜。」

來到現代茶會空間,大家圍繞長形方桌落座,老師(侍茶人)坐上首,泡好茶、倒入一個個茶杯裡後,先給最右邊的人,再依序而下;作為茶客,拿起茶杯的方式是有講究的,通常將茶杯放在左手掌上,右手輕輕順時鐘轉動茶杯,把最漂亮的那一面向外(表示對他人的尊敬 );一杯茶通常喝三口半,最後一口要發出一點聲音,表示茶非常好喝;喝完以後把茶杯再逆時鐘轉回正面,放下。

大家並親手體驗製作一杯抹茶︰將一小勺(約2克)抹茶粉放入茶碗中,加少許水,用左手持茶刷不斷攪動,直至攪出小碎泡,再加入開水。

日本的茶會儀式感很強,參與者都專注而安靜。透過一杯茶,讓心安靜下來、回到原點——或許,這正是日本茶道的精神。